中国农业大学新型旱稻品种在天津审定并开展示范推广
旱稻是稻类作物的典型旱作生态类型,具有强抗旱性和耐瘠薄特性。整个生长周期无需水层覆盖,完全实行类似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旱种旱管”种植模式,即可实现丰收。中国农业大学的旱稻育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陆续审定了秦爱、旱稻297、中农大4号等适应全国不同生态区的系列旱稻新品种,在我国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推广种植。
随着水稻遗传育种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采用传统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为新型旱稻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李自超教授课题组利用“秦爱”与现代优质水稻杂交,选育出新型优质、广适、高产旱稻新品种“中农大4号”。先后通过云南省、天津市审定,作为新型旱稻在旱地、低洼易涝地推广种植。团队与天津市蓟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已连续开展4年旱稻试种与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效果。蓟州区是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有限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造成常年春、秋干旱,夏季内涝。为发展节水农业,同时解决低洼地区玉米因受涝灾而减产甚至绝收和常规水稻种植缺水的难题,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蓟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引进试验示范旱稻新品种“中农大4号”,于2024年通过天津市审定。
天津市蓟州区农业中心于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组织中农大4号田间观摩会,对农户种植的旱稻进行现场考察学习,让农民更好地了解旱稻的优势,如何实现农作物生产的抗旱耐涝保丰收。示范推广种植旱稻新品种“中农大4号”将有效解决前期缺水和后期内涝的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旱稻产业,减少玉米种植,将对库区、洼区农户丰富种植模式(饲料改口粮)、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地筛选适应本区特殊地理环境的旱稻新品种,中国农业大学与天津蓟县康恩伟泰种子有限公司合作,于2024年成功申报建设中国农业大学蓟州区旱稻科技小院,双方单位的技术专家和我校研究生先后到科技小院进行旱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指导农民示范种植。
李自超教授团队已育成了“中农大”系列旱稻新品种10余个,包括优质旱稻、紫米、胭脂米旱稻,香糯旱稻等多个特色新品种。目前正在天津市、北京密云区、河南省、云南省和海南省陆续开展试种、区试和生产试验,以及联合其他单位开展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研发,预计未来将不断推出新的旱稻品种,为有效解决我国农作物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