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绍江教授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奖

发布日期2023-02-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2月17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颁奖。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长王志刚等出席大会。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陈绍江教授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绍江教授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20多年来,其带领团队聚焦作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针对传统玉米育种面临的亲本纯系创制周期长效率低等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和攻关,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创建了玉米单倍体快速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并拓展至多个作物。通过建立单倍体诱导系高效选育方法,育成了全国广泛应用的农大系列高频诱导系;提出籽粒油分鉴别单倍体的技术原理并开发了自动化鉴别设备,实现了单倍体籽粒的快速精准鉴别。研发单倍体高效加倍方法,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化的DH纯系高效创制;通过单倍体诱导遗传机理的研究,克隆了单倍体关键诱导基因ZmPLA1ZmDMP,并以此为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将该技术体系成功拓展至小麦、番茄、油菜等作物,为创建新型的跨作物通用单倍体快速育种技术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该技术在亲本纯系创制的速度和纯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使耗时8代以上的传统纯系创制周期缩短至1-2代,时效提高数倍,大大加快育种进程,已成为玉米育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开启工程化育种现代模式的重要支撑,也因其显著的提速增效作用而被称为育种中的“高铁”技术。目前,单倍体育种技术已在全国企事业主要育种单位得到了规模化应用,促进了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和育种模式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相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新技术和近十年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拓展优化和提升,让更多作物育种“坐高铁”的梦想也有望成为现实。

陈绍江教授曾担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PCT专利30余项。主编教材和专著等2部,培养研究生80多名,主持和参与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近20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亩以上。先后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北农植物育种一等奖、张海银种业促进奖及农业部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

据了解,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获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受疫情影响,2021和2022年度颁奖会合并举行。2022年度有56位科学家获奖,其中科学成就奖1名,科技进步奖33名,创新奖22名。在中央领导亲切关怀和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该奖项已经成为我国规模大、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科技奖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