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鑫、张海林团队发表免耕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的重要综述

发布日期2021-11-0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近日,我院赵鑫、张海林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ability and its response to no-till: A global synthesis and perspective”的综述性论文。

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机制与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免耕措施被广泛用于增加SOC固持,但固持的SOC是否能长期稳定的储存在土壤中还未可知。该综述从新鲜碳源投入后的激发效应,SOC本身分子结构,团聚体物理保护,矿物质化学保护,微生物特性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影响免耕下SOC稳定性的机制。尽管免耕下SOC的分子结构较传统耕作土壤更稳定,但SOC的稳定性更依赖于物理和化学保护。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措施增加大团聚体比例32.7%,并且免耕大团聚体的碳矿化量更低。此外,免耕下高微生物活性有利于产生粘结剂,促进团聚体聚合和金属氧化物形成。因此,免耕下微生物残体通过吸附于矿物质表面和团聚体包裹作用得到长期稳定的保存。总体上,免耕措施较传统耕作降低了SOC矿化18.8%,以及新鲜碳源投入后激发强度21.0%;但大团聚体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Q10),免耕促进大团聚体聚合而增加了Q10,研究同时发现免耕下增加的土壤水分可以抑制Q10的提高。本综述提高了基于过程的物理化学保护机制的理解,这些机制可以独立或交互地发挥作用,以增强SOC的保留。由此得出结论,免耕系统下固存的SOC可能会长期的稳定下来。

这是该团队在对免耕固碳减排的效应及机理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视角系统总结了免耕促进土壤固碳的途径与机制,对深入认识保护性农业的固碳减排作用,助力农业生产碳中和有重要意义。在读博士生阚正荣是本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赵鑫副教授,张海林教授为文章的设计、写作、修改提供了指导。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977)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gcb.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