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笃定开新路 衣被天下细从头——缅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楚年先生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徐楚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14日晚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惊闻噩耗,徐楚年教授的学生们悲痛万分,百感交集!先生引领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往事涌上心头,历历在目。作为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形成的学者,徐先生为揭示棉花纤维发育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已去,但他平实、笃定、严谨的作风和衣被天下的理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为缅怀敬爱的导师徐楚年先生,他的学生董合忠、王远临、杨子荣、杨宝祝、孙振元、马欣荣、柏长青、李海燕、常显民、寿元、杨佑明、黄淑莉、王宏芝、李华恩等人共同撰稿,简要回顾了先生带领他们研究棉纤维发育期间(1985-1995年)取得的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1985年深秋,徐楚年教授从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TU)访学归国,先后招收了我们十四位研究生。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徐先生把我们带进了棉花纤维的科学殿堂,开始了对棉花纤维发育和纤维品质形成的系统研究。虽然学生们毕业后大都不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先生却一直坚持了十余年,在该领域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成果。


1. 将棉纤维发育时期修订为4个,深化了对棉纤维形成过程的认知

1984~1985年徐楚年先生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访学期间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棉纤维发育研究,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1985年底回国后,带领我们研究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和品质形成。当时,我国普遍把棉花纤维发育时期分为纤维伸长、次生壁增厚和纤维脱水成熟3个时期(阶段)。徐先生引领我们把研究延伸到纤维伸长期以前,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相差、偏光等光学显微镜及扫描、透射电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的一系列形态与解剖学数据表明,棉花纤维细胞在伸长前存在一个纤维原始细胞分化突起的阶段,并把这一阶段命名为纤维细胞分化期。自此,棉花纤维发育被明确为纤维细胞分化、伸长、次生壁加厚和脱水成熟4个时期,并迅速得到了学界认可。

2. 发现了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的同步性,为协同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先生带领研究生们潜心钻研,系统深入研究了棉纤维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生理、生化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特征,以及激素、温度、水分、有机营养等因素对棉纤维发育的作用和调控规律,发现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在细胞学上具有同步性,总结出棉纤维发育与纤维品质性状及相关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图,并据此提出了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可以同步提高的观点,颠覆了棉花产量和品质总是负相关的传统认知,不仅为棉花高产优质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在分子水平研究和调控棉花纤维发育,协同提高产量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建立“人工棉纤维”的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棉纤维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为了深入研究棉花纤维发育机理,1990年前后,徐先生又带领研究生们开展棉花胚珠培养纤维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棉胚珠培养、棉纤维细胞分化再生体系,培养出的棉纤维的长度、强度和次生壁厚度等棉纤维品质指标皆接近甚至达到大田棉纤维的水平。这成为胚珠培养纤维最为成功的范例,为研究纤维伸长、次生壁增厚和纤维强度形成的调控机理建立了可靠的实验体系,也为棉纤维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工棉纤维生产体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扩大繁殖—细胞培养并诱导分化、伸长和次生壁加厚—脱水烘干—人工棉纤维”。采用这一技术体系,诱导单细胞培养的棉纤维可以达到10 mm以上,展现出工厂化生产“人工棉纤维”的美好蓝图。

4.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科技和技术人才

农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徐先生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上。针对农业高校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作物生长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情况,他和同事们为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作物田间技术及生物学观察”课程,将作物从种到收的农事操作与作物生长发育的时序性观察、田间诊断及实验室显微观察有机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徐先生为这门课程竭尽全力,亲自上课,并指导青年教师为课程编写教材和撰写教学论文,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学校名牌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该课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也因此为学校“在‘教学-科研-推广︐中建立农科实践教学体系”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先生还非常注重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在 “七五”、“八五”计划期间,组织举办了多期农业部优质棉基地县技术干部培训班(华北),并编著了《棉花栽培生理》、《棉纤维发育学》等教材,培养了大批棉花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


徐楚年先生长期从事棉花作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把衣被天下作为己任,以天下大事作于细的胸襟,从研究一根纤维的形成做起,以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笃定前行,开拓创新,深入揭示了棉纤维发育规律,并描绘和展示了工厂化生产“人工棉纤维”的蓝图。他严谨治学、儒雅平实、宽厚执着、淡泊名利的品格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沉痛缅怀徐楚年先生,要化悲痛为力量,不忘教诲、牢记嘱托,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徐楚年先生的学生们写于2021年11月17日

徐楚年简介:

徐楚年,男,1933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绍兴人。1956年3月入党,1957年2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农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年5月被聘为教授;1984年11月至1985年11月,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农学系经济作物栽培教研组主任、学校科学园区(首任)主任,1992年2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2月退休。

徐楚年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事,作风正派。长期从事棉花栽培研究和教学工作,“七五”、“八五”计划期间组织举办了农业部优质棉基地县技术干部培训班(华北),编著了《棉花栽培生理》(合著)、《棉纤维发育学》等教材,为华北棉花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较早系统研究棉花纤维发育与品质的形成,培养了一大批仍活跃在学界的研究生,主编了《棉纤维发育与棉胚珠培养纤维》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棉花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