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丨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杨勇琴

发布日期2020-07-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杨勇琴,男,汉族,1995年生,山西临汾人,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团员、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等荣誉。2020年6月,荣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担任支书的两年来,他一直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服务于基层党务工作当中,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注重思想引领,创新主题党日,严格支部管理

刚接手党支部的时候,他发现党支部管理存在“宽、松、软”的问题。一个支部的凝聚力来自于理想信念的坚定,于是他就从思想引领开始入手。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他组织支部成员开展“重走五四路,筑牢爱国魂”主题党日活动。为了将参观教育入脑入心,他先后多次前往档案馆收集我校作为五四运动十三座发起高校之一的历史资料,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将整理好的内容穿插其中,把党史   和校史校情相结合,将理论学习做到实处。 

针对去年年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也是做足了功课。为了打造特色党日活动部分,他先后组织党员学习《念兹在兹——中国农大强农兴农的十个篇章》中我校老一辈农业专家的事迹,随后对老先生的铜像进行了清洁,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员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邀请我校参加国庆保障活动的学生分享事迹,他说,“只有精心谋划活动,才有可能避免为了开会而开会,为了活动而活动,我们尽可能地将主题教育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就这样,大到主题教育的行动部署,小到一次支部例会PPT的制作,都体现着他用心做党务工作的全过程。基于用心,他丰富学习形式,实现师生联合共进步,先后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陈源泉、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建华教授等多次对党支部讲解涉农领域十九大精神;基于用心,他活化学习方式,围绕学思践悟促发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理论学习和实践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多样化开展理论学习,集中学习50余次、参观学习10余次、线上学习30余次;基于用心,作为博士宣讲团成员,他先后30余次在党支部大会以及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宣讲活动中讲授党课,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他明白,要持续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多措并举丰富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社会服务,躬身脱贫攻坚,助力“三全育人”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连续三年组织党支部赴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持续实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期间,他先后组织党支部对接学校5位专家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0余次,对当地木耳进行全产业链帮扶打好“科技项目扶贫”战;他带领党支部成员在当地开展核桃嫁接技术培训、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引进经济作物打好“农技服务扶贫”战。

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地同时,他将高校基层党组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和实践负责人的引领作用,推进院地合作,建立实践基地1个、试验示范基地1个,提升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同时,他先后联动10余个学生党支部、300余人次、数批实践队赴当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先后10余次赴当地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赋能基层党建,科学抗击疫情,提升工作水平

有了一次次的尝试,他的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作为负责人,他主持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项目、学校新时代“样板党支部”创建项目和研究生基层党建创新重点项目等3项市、校级项目。他说:做基层党务工作,我也学会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深化顶层设计。


 “今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支部先后有六位同学主动穿上红马甲,我也不能落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主动报名成为返乡社区首个抗疫志愿者,服务社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得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书面肯定。

 他说,“无论是校级、市级还是全国级的荣誉,抑或是先进党组织、样板党支部,基层党务工作要做就做到最好。无论做什么,怕就怕‘认真’两个字,做支部书记也一样。优秀党务工作者,是荣誉更是激励,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信任”。

责任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