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蔡旭院士 感悟小麦人生
3月30日下午,《父亲“小麦人生”轶事——认识“农大人”蔡旭》分享会在西校区新楼2060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蔡旭先生之子蔡祖南先生为大家讲述“小麦人生”的故事。
蔡旭先生曾任农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他是中科院院士 ,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全国小麦顾问组副组长、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团长等。
一、在劳动的田野上成长
出生于一个农桑耕读之家,他童年时常常随母亲下田,切身体会到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来之不易;又受教于父亲严谨的教育与家风,这一段童年经历奠定了蔡旭正直、独立、勤学、淳朴、上进的人生底色。
二、艰苦而漫长的求学路
1930年蔡旭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起初选择了蚕桑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转到自己的志趣农艺专业。蔡旭先生说“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我之求学一向抱着认真不松懈的学习精神,毕业后復得留校服务,与师生共同研习,从实际体验中求新知,点滴所积,对于日后业务之进行上裨益不少”。的确,在他一生求学、做事中始终践行着“一向认真不松懈”的精神。
1945年蔡旭赴美留学。在美国的一年中,他刻苦求学、收集各类资料、收集小麦品种。回国时他带回了几箱子书籍和资料,更为珍贵的是他还带回麦种3000余份,被称为“带给祖国的一份厚礼”。时至今日,我校校长孙其信教授所做的测序中仍能发现当时带回品种的基因。
三、育种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
1950年,国内小麦条锈病爆发,周总理主持召开了防治条锈病委员会,蔡旭先生就在其中。虽然当时条锈病大面积爆发,但农大的小麦地里却是“青枝绿叶,一尘不染”,小麦品种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称之为“农大号头麦子”,从此农大小麦育种工作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鼓励。
蔡旭先生一贯坚持开放育种的思想和做法,他主动向许多单位分发小麦育种原始材料。 “无论是谁来要种子,蔡旭都给,而且都是高代的品系”。他认为育种工作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心中想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育种事业。只要能加快育种速度,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蔡旭先生都愿无偿给予支持。
四、坚守科学家正直的本色
蔡旭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科学家要正直,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信条,”“科学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学。”他做到了科学坚守,特别是在困境中。在“整风反右”“红专辩论”期间,蔡旭先生被批判为“小麦挂帅”。“大跃进”中“浮夸风”盛行,他在湖北谷城进行丰产调查,测出的产量是890斤,并说“千斤还是在我们“农大”这儿”,因而被诬蔑为“到了千斤田看不到千斤”,“狂妄无人”。但蔡先生始终坚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搞浮夸。对个人的安危处之泰然。“他没有欺骗中央领导、没有欺骗人民,没有使科学家蒙下耻辱!”保持了一位科学家的本色。
五、教育战线的典范
蔡旭先生是一位好老师,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1951年在给学生的报告“新中国新农业教育的开端”和“怎样搞好我们的学习”中写到,新中国的农业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他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自己的德行带动学生。解放前夕,他挺身而出阻挡军警追捕学生; 他总是设法解决同学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有同学说,“蔡老师既是严师,又像慈父”;他诲人不倦。无论谁,只要探求小麦知识,他都会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传授知识和经验。他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几十年的教育耕耘,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
蔡旭先生曾说“我们必须学会与小麦讲话”,他知道小麦是有生命的,他们真情对话了一辈子,他们的命是连在一起的。在去世前一天晚上他还打着手电看育种记载本。1989年,大家自发集资为他竖起了我校西校区第一尊纪念铜像。蔡祖南先生和家人在他墓碑上刻下了一束金色小麦和四个金字——“小麦人生”。
在互动环节中,当同学们问起蔡祖南先生对父亲的感情,他沉默了一会,缓慢地说:“我对父亲是非常非常崇敬的。”蔡旭先生一生中所做的许多事情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蔡祖南先生在心目中对他有着很深的崇拜,无论是从做事还是做人,蔡旭先生都给了他很深的影响。蔡祖南先生说,儿时常常几个月看不到父亲,或回家很晚。在蔡旭先生回来的时候,大多时候他已经睡着了,蔡旭先生则会在床头亲他一下。这份父子亲情让蔡祖南先生终生难忘。
“小麦人生”是不辞辛苦、是挚爱与坚持不懈、是科学坚守、是心怀天下的一生。蔡旭先生用一生执着守护的除了小麦,还有“德”,还有值得我们用一生学习和践行的科学精神。致敬蔡旭先生,致敬“小麦人生”。
[文字:徐川淏]
[编辑:蔡祖南 徐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