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我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实践小队赴灵丘县上关村社会实践纪实(一)

发布日期2018-07-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院陈源泉老师的带领下中国农业大学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学们第二次来到山西省灵丘县上关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二十三日早上七点,实践小队一行人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集结出发,怀着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期待与忐忑踏上了旅程。在前往灵丘县上关村的长途汽车上,小队员们或独自为调研准备资料,或三两人低声交流前期查阅上关村基本情况。

下午,随着汽车驶进上关村,我们看到马路变得干净宽敞,绿化景观令人赏心悦目红砖青瓦的村庄坐落在太行山余脉。犹记得去年来时,这是一条坑坑洼洼七高八低破损待建的旧马路。正所谓: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村村通工程给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晚上,实践小组成员开始了入户调查的准备工作,根据村委会提供农户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确定了第二天入户调查的农户名单。另一方面,两位队长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开了座谈会,了解了村里这一年的变化。

除了道路和村中环境明显改善以外,上关村在今年七月份完成了土地确权的工作,并且继富康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又新成立了聚民合作社。聚民合作社由两个贫困户和三个非贫困户组成,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今年合作社的计划是开垦荒地进行枸杞种植。针对枸杞种植实践小队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通过文献调研形成了一份枸杞种植的报告,将在未来几天与合作社成员进行讨论。今年在村中还开设了玩具加工社,为村中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一年中,村里的领导班子变得更加繁忙了,为了脱贫攻坚更加卖力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小队队员将对村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探访与了解。

 

入户调研

 

724日至25日,中国农业大学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实践小队在灵丘县上关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访调研。

实践小队从全村在住农户范围内随机挑选出40户贫困户和20户非贫困户进行了调研。由于对农户家位置不熟悉、地方口音等问题,导致调研刚开始时的进度较慢,后来,村中放暑假在家的几个高中生和小学生主动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给我们充当小翻译,大大提高了小队的调研效率。

尽管七月底的太阳不饶人,但是队员们依然行走在村庄里,认真采访每一户家庭。每组队员一天大约采访七至八户家庭,晚上回到住处后,为了及时的整理总结问卷,队员们会工作到深夜。

经过调研发现,在农业种植方面,上关村种植的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制的玉米、土豆,且在种植过程中鲜有喷洒病虫害的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食品,村中养羊农户家中的羊饲料均是自己家和村民农田中的玉米秸秆,不仅实现了农业循环,而且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环境。在生态环境方面,村民们都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会将生活垃圾放入指定位置。村民们表示,国家自来水改造、危房改造、“五有六通”等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前些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许多村民积极响应,山坡上的玉米地改种了核桃树,但近些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核桃树产量较低,影响了村民整体收入;村中虽然有垃圾固定投放点,但垃圾种类并没有细分,对垃圾的回收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困难;生活污水多直接排在院中或路上,没有固定的下水道集中排放地点等等。

经过两天的调研,实践小队的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而且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身为农大学子的使命!


调研上关村特色产业

726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区域农业发展中心的实践小队在当地富康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管理员刘叔的带领下,参观了上关村有机水稻种植田。由于上关村水文地质的特殊性,当地山泉中富含锶元素,通过当地水源的灌溉可以生产富锶水稻,这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于是村内成立了富康合作社计划大力发展富锶水稻的生产。

随后,实践小队跟随刘叔调研了枸杞种植地。枸杞种植是上关村在今年新启动的项目,目前还属于筹划阶段,因此此次调研我们只是参观了拟开发种植的荒坡,这里曾有黄芩的种植历史。

在此次实地调研之前,实践小队的水稻组和枸杞组成员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撰写了有关这两种作物的种植建议并形成了书面报告。调研后,实践小队的队员也发现了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从历史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资料来看,在山西种植水稻不具有规模与效率优势,在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售价上很可能竞争不过其他水稻优势产区。而且由于此前在上关村没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地下没有犁底层,导致了严重的漏水漏肥,每天需要投入7个人工不停地轮换灌溉田块,同时需要施用更多的有机肥,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电力,也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

小队队员们在调研结束后又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有关建议在与村委代表的座谈会上进行了当面反馈。

座谈会后,我们向村委会赠送了26本由小队成员精心制作的种植手册和相关书籍,包括黄芩、玉米、水稻的种植知识和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办法,以期能指导农民的实际生产。

 




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实践小队 来稿

编辑 邴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