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我院赴温东堡村实践小队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8-07-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7月22日,温东堡村实践小队在温东堡幼儿园托管兼小学假期补习班举行了“拓宽视野,着眼未来”夏令营开营式。本次夏令营以提升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为目的,综合运用介绍外地风光、使用多彩教具、建立奖励机制等手段,旨在激发温东堡村的孩子对外界的向往,埋下憧憬与希望的种子。

温东堡村参与本次夏令营的1-6年级孩子共有61人,另有近20个幼儿园的孩子临时加入了课堂,分为大小两个班。为了不辜负家长和孩子们的期望,队员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当天下午2时许,开始进行开营仪式的筹备工作,经过简单的布置,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进入房间排排坐好,清澈乌亮的眼睛盛满好奇与期待。

我们简单地交代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情并进行了自我介绍,鼓励他们坚持完成学业,为温东堡村的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班,为了更好地维持秩序,我们制定了朗朗上口、简明扼要的班规,并给每一个孩子都发放了彩纸条,让大家书写自己的名字。既便于我们辨认孩子们,也作为集章卡记录同学们获得奖励的次数,还在班级内张贴了光荣榜,为最后不同种类课外书的顺序发放做准备。

最后,“大雨小雨”的游戏彻底炒热了气氛,孩子们目光紧紧跟随着主讲队员,随着口令兴奋地或拍手或跺脚,在一片欢腾中结束了开营式。

课间活动后,正式课程拉开了帷幕——大班的第一节课为诗歌鉴赏。《望庐山瀑布》、《凉州词》、《黄鹤楼》等意境悠远的古诗伴着主讲队员通俗易懂的解释依次隐现,相信那古韵朦胧的美感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与此同时,小班的课程则轻松很多,在主讲队员简单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与国画色彩后,其余时间用于观看视频:“《一席》——中国美色”,但由于部分孩子年纪实在太小,后期注意力有些涣散,我们已经进一步改进课程结构,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营式获得了圆满成功,在微信群中也收到了家长们的赞许与鼓励,小队队员也将继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7月24日,小队队员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扶贫措施,对石家田乡刘乡长进行了约一小时的访谈。

早上9时许,我们婉拒了村干部调用车辆的好意,沿公路步行前往乡政府。一路上清风徐徐,远处的山峦缭绕着浅淡的雾气,路旁的田野一片欣欣向荣。城市少见的开阔旷达令我们的脚步更加轻快,约20 分钟便抵达了乡政府。

不巧的是,虽然我们事先联系了工作人员确定拜访时间,刘乡长还是因为临时会议无法按时与我们见面。受工作人员邀请,我们在会议室等待。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结合室内宣传栏展示的材料整理出了访谈提纲上部分问题的答案,并就相关宣传材料的制作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不久,乡长回到乡政府,放下行装便立刻走进会议室与我们就贫困村问题开始介绍总体情况。他对绝大部分政策都十分熟悉,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时显得游刃有余,几个村中实例更让我们茅塞顿开,对他们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石家田乡虽然山水多而秀美,可用耕地面积却并不大,而且并未种植最适宜生长的杂粮,却以相对产率并不很高的玉米为主要作物。当我们询问为何不大力推广杂粮种植时,乡长显得十分无奈:“村中生产决策者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差,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种植新品种,而且乡政府也不能保证黍米的销路畅通,一旦积压,对以此糊口的农民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同理,当地大部分民营企业(矿场、养殖场等)的积贫积弱,也在缺乏技术人员和市场人才的现状下难以轻易改变。

据农户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村中田地均为旱田,只能靠雨水浇灌。乡长表示乡里不仅修建过水渠,甚至引进过先进的滴灌技术,但同样,由于耕作主力是体力较差思想固化的老一辈村民,既嫌掘渠引水麻烦又对其效果不满,均不到一年便被搁置,恢复了靠天吃饭的原始耕作方式。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近年来石家田乡的年景、贫困户划分标准和返贫情况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访谈,我们向工作人员道谢后在乡政府门前合影留念。

本次访谈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归根结底,村庄常住人口中青壮年明显的断层与受教育程度低是农业与企业难以实现转型、无法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但得益于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与教育补贴,这一现状正在慢慢改善,人才流失的情况在减少、愿意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村中幼儿园与小学设施日渐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温东堡村定能脱离贫困,奔向小康。

来稿:温东堡村实践小队

实习编辑:王莹

编辑:舒家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