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14级专业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17-07-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农学院

 

 

7月2日-7月16日,农学专业14级开展了专业实习。实习包括育种杂交实验和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生产实习两方面内容。

育种杂交实验是在《育种学》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杂交技术。吴桥生产实习安排了科研试验观摩与实践、农事劳动、农场观摩与交流、作物生产调查等内容,主要让学生接触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发现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并能够综合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解决的方案。

(1)科研试验观摩与实践:由教师和研究生介绍了二十余项在实验站开展的重要试验,通过现场的观察、交流及参与部分试验环节,同学们初步了解各项的试验内容,认识到试验目标明确与设计严谨科学的重要性,体会了耕作、栽培、土壤、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试验中的综合应用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对农业丰产、增收的价值,增强了同学们对科研的认同感。

(2)农事劳动:实习期间,同学们进行了田间中耕和除草、玉米间苗定苗、小麦脱粒与考种等农田生产实践。在炎炎烈日中与当地的农民共同举锄,挥汗如雨,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许多同学表示以后要更加珍惜粮食,爱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农场观摩与交流:当前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学生们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书本文字中。为提升同学们对规模化生产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本次实习安排了农庭农场、农机合作社观摩以及与农场主座谈教学内容。同学们就农场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科技投入、技术推广等系列问题与当地的家庭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吴桥农业局技术推广人员及我院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学们对当前我国中、小型规模化农场及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有了充分认识和思考,为未来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4)作物生产调研:深入农村,让学生了解作物生产现状是本次实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学们走村入户,对当地农户经济收支、种植业结构、农田管理、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通过亲身调研,真正了解了当地作物生产及农村生活的实际面貌。部分学生还就单户生产与规模化经营的调研数据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依据调研的一手数据,学生们还同当地的农技部门、村支书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农村、农业政策与技术推广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结束,同学们进行了总结交流,短暂的实习,让同学们对“三农”问题有了一定的接触;产生了以“个人之多艰以解民生之多艰”的想法;认识到类似于吴桥实验站的中国农业大学野外台站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农大师生“顶天立地”的精神;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成功与快乐。正如很多同学所总结的“在实验站实习收获很多……”。

同学感悟:

"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一直以来,我对于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认识有一些偏差。我曾经以为这个方向就是不断地简单地尝试新的更好种植制度和种植手段。而此次吴桥实习参观了诸多试验,他们试验的出发点具有实际意义,试验内容多种多样,试验的设计严谨巧妙,方法灵活多样。我曾经以为古板的耕作、栽培、土壤、化学等知识在这里综合应用。我感到了农学研究的魅力。"

"深切感受到了农桑之苦,现如今的农业发展完全无法实现广大农民们的致富梦想,若仅仅种田一年到头的收入还不及他们去工厂打工几天的工资。这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这些农科学子肩上的责任。"

"最后一天的调研使我们感慨良多。由于地区的差异,许多同学从未深入过农村,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这次的调研使我们真切看到了中国农村面貌,看到了土地上的农民,也看到了民生之多艰。它比起书中的描绘和城市中的想象更加复杂、问题更加突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初步了解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以及土地流转等问题。也让我们对于“三农”问题有了一定的接触。"

"吴桥实验站是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实验站,这里的专家和农大师生为了农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最美的年华。曾经习惯于趾高气昂的谈论农业的未来,俨然一切了然于胸的我们,直到参观了农场,调研了农户,参与了农事后,才真正了解科研的艰辛不易以及实现理想农业模式的困难重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次短短的实习带来的思考与感悟竟是任何书本都无法做到的。"

"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这么多人要吃饭就需要有人在土地上耕耘。从事农业劳作是辛苦的,这种辛苦只有亲自从事才能够理解。所以我十分钦佩我国的农民,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口粮。作为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在经过吴桥几天的实习之后,我们更感肩上责任之艰巨。前路漫漫,满是荆棘,路途之中,泥泞遍布,即使如此,仍需向前。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竭尽全力。"

 

责任编辑:隋鹏 张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