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77届校友返校省亲
这是一次情意深沉的“班会”:10月14日上午,走出校门40年以后,农学1977届校友归来。大多数已经华发苍苍的他们,再次集体回到母校,以班会的形式,向当年的老师汇报他们的人生收获,向学校倾吐心底的情思。
这次班会由在共青团中央服务局工作的于振国校友主持。座谈会初,他代表校友对学院组织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校友重聚的激动之情。校友共同送给学校一幅书法作品,其上是我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和一首献给学校的诗,表达了校友们对时光飞逝的感慨,笃志求学的信念,对百年母校的挂念和回报祖国的理想。
天津市知名企业家陈曦校友对老师们当年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忆犹新:老师们怎样带同学到田间实践,如何关心大家的学业、关照大家的生活、关注大家的精神状态。言传身教之中,老师深深感染和影响同学们的一生。今天的校园并不是他们当年学习生活的地方,但是因为有老师在,这里成为“我最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学农、务农、为农’的原则,也是受到当年老师们科学严谨认真务实态度的影响。”张洪成校友作为基层农业技术骨干被推荐到大学,毕业后数次辞去行政职务回到技术岗位,为天津宁河粮棉增产做出突出贡献,技术指导咨询数万人次、增加经济效益过亿元。他回顾自己人生,是谨遵校训、谨记老师的教诲,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的人”。
校友代表张淑琴以“永远闪烁的记忆”为题,向母校和老师汇报77届校友的事业成就,表达了77届校友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重温他们心底抹不掉的大学记忆。农学系1977届全班29名同学毕业以后,和张洪成校友相似,把学校的朴实校风带到工作中,兢兢业业工作,成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些校友带着故事、带着追忆回到校园。回顾大学难忘的往事、介绍走出校门人生经历,不少校友语带哽咽,深情溢于言表。当年的师长吴汝焯、李青山、许启凤、黄铁城等来到大家中间,学生们的到来,让年过八旬或九旬的他们想起很多往事。听说这一届学生回校,戴景瑞老师的前一宿没有睡着,“当时还处在‘文革’时期,学校对这届学生特别重视,我和这些学生相处整整一年”。那时候办学条件尤为艰苦,学生们既要学习农业知识,还要在当地生产第一线劳作。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向大家转达了学校和全校师生的问候、敬意和祝愿。他在倾听老校友的发言后说,倾听中被深深地感动着。老校友们吃过苦、挨过饿,学习条件差,走出校门在不同的岗位发扬着学校的传统,心底始终把学校当作精神家园。他将人的一生比喻为一本书,“大学这几页最精彩、最厚重”,大家在共同的环境下、共同的追求中朝夕相处。今天欢聚一室,一页一页翻过这本书,有对青春的追忆,有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留恋。校友们对母校怀有深沉的感恩和眷恋,而母校也会长久铭记校友们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贡献。
学校校友会秘书长秘书长周旭峰,农学院院长金危危、副院长兼副书记宋岳镇等一道参加活动。
[新闻中心 实习记者 王莹 报道]
[实习记者 袁诗溢 徐茁 摄影]
责任编辑 王婷 邴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