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弘扬航天精神,凝聚科技力量”主题党日活动 | |||||||
|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学习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热情,4月9日,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参观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水稻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参观航天成就展 成就展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共分领导关怀、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发展展望四个板块,全面系统回顾工程全线三十年来自信自强、奋斗圆梦的辉煌历程,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彰显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巨大政治优势和实践伟力,生动展现了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昂扬精神风貌。 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 通过参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火箭研究的“长征”历程。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从1958年开始研制到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成功,足足走了12年。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探索空间的火箭技术方面,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援助,唯一的出路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力更生、独立研制的道路。长征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顶梁柱,寓意我国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天和舱作为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是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的主份舱段,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现场1:1还原了天和核心舱,这就是三位宇航员生活及工作的地方,此次展览我们很幸运地进入到舱内进行参观。 天和核心舱1:1复原模型参观 机舱内看起来简单,主通道很空,壁上有很多拉环,方便航天员在失重的情况下顺利行走,仔细一看才发现,侧面这些写了各种功能的机柜并不简单。有包含医学样本制备装置、失重生理效应研究单元、太空拉曼光谱仪等装置的人系统研究机柜,也有能够实现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尿处理、水处理、二氧化碳还原的再生生保装置,总而言之,设备仪器科技含量很高。顺着人流往前走,不得不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三个小小的“舱中舱”用来睡觉,还有厨房和餐桌。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太空餐,不由得好奇,食物都是压缩真空包装的,可以直接用微波炉加热食用,种类还不少,桂花粥、红糖糍粑、萝卜火腿炒面、米饭、菌菇汤、卤蛋、豆腐、茼蒿等等,竟然还有橙汁和芒果汁,大家都忍不住拿起手机拍照记录。 天和核心舱内部参观——航天员太空餐 参观结束后,支部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展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航天科技发展的科普知识,更是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科研为国精神。我们在作物育种科学领域也要努力发扬和传承这一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撰稿/叶薇 摄影/朱睿 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