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风采】农学院党委“两优一先”先进事迹 | |||||||
|
|||||||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建功新时代的征程上进一步激励学院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范,经过党支部推荐、资格审查、评审遴选、党委会审定等程序,决定授予尹小刚、刘思敏、杜明伟、辛明明、张战营、马聿荣、王凯澄、冯滢、李惠静、张晓辉、周睿、郑楠楠(以姓氏笔画为序)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时,经学院党委推荐、资格审查、学校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小组评审、校内公示、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农学院党委特用作物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张莹“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王志敏、李金杰、刘杰、于永洪、苌淑敏、胡元峰“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现将中国农业大学“两优一先”先进事迹予以刊发。 农学院特用作物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支委分工明确,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扎实推进支部建设。 强化思想武装,夯实党建基础。支部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2022年全国两会、中央一号文件和建团100周年等国家大事,累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重要会议精神11次,并以读书会的形式积极交流感想,累计分享感想50余篇,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开展主题教育,践行责任担当。在社会实践方面,支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两大主题,结合“三带”工作模式,开展观看红色电影《1921》、密云甘薯收获实践、观看党课开讲啦——《伟大建党精神》、“暖亭行动”、“用好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党史理论学习等主题党日活动13次,辐射带动特用中心学生累计200余人次,引导同学积极践行责任担当。 立足甘薯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以特色甘薯品种为抓手,开展了10余次田间种植培训,在2021年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同时支部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宣传甘薯科普知识,开展甘薯品鉴活动,开展甘薯科普宣讲3次,相关活动在央视媒体、《中国作物学会》公众号、学院官网、学院公众号上刊登。 强化党建示范,落实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方面,支部有1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寻梦未来奖学金、8人获得博士学业奖学金、6人获得硕士学业奖学金、4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校级荣誉。在学术科研方面,支部党员先后在PBJ、New Phytologist、JIPB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篇,助推了中心科研再上新台阶。 王志敏 王志敏教授从事农学教育36年,忠诚于教育,倾心于农科,致力于生产,坚持教学-科研-推广服务相结合,贡献突出,履职优秀。 1.教育教学方面:长期坚守教学一线,保持激情化、感染式教学风格,确立“理实并重、知行合一”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科学思想引入栽培学体系,拓展栽培学多功能性,实施“栽培学+(农史、文化、艺术、美学、政治等)”立体化教学,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竭力于现代人才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健康人格、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农学科研方面: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4年,围绕粮食高产高效重大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筛选鉴定了华北小麦节水高产系列新品种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创建“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四统一’技术体系”,实现小麦节水生产多目标统一,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将节水品种与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体系”连续九年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主推技术,被评为“十三五”全国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参与完成“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节水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推广服务方面:担任农业部、北京市、天津市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长期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每年主办技术培训会3-6次,并在作物生长季节多次到基层生产指导。创建节水省肥“吨粮田”,在全国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吴桥模式”,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技术体系示范推广”获天津市科技推广奖,“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小麦节水减灌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因在全国小麦抗旱保丰产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农业部表彰。201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李金杰 农学院种子科学与生物技术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党员。李金杰同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主讲的本科生课程获批北京市高校思政示范课程,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院级教改项目1项,获得全国农学院华北片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综合二等奖,获得全国农学院华北片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最佳教学设计奖。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育人成效,指导研究生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培养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拥有25年党龄的党员,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信念,严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三农情怀,立志为“三农”做贡献。工作中严以律己,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好本职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围绕制约水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以稻种资源利用、挖掘水稻抗逆相关基因并遗传改良栽培品种为主攻方向,建立了优异的稻种资源遗传群体,解析了水稻抗旱和耐冷相关遗传机制,鉴定了抗旱和耐冷相关优良等位变异,为水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以及水稻抗逆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利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973子课题共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Biotechnology J、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3篇研究论文为高引频论文,同时合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刘杰 刘杰同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团结群众、遵纪守法和踏实工作等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普遍好评。 在科研工作方面,刘杰同志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严谨求实、踏实肯干,与学生紧密团结合作,在科研攀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近一年来,刘杰同志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原创性科研论文,助力我国小麦科研和遗传育种事业。 在日常教学方面,刘杰同志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备课、踏实授课、勤奋学习,在教学能力上实现了自我超越,获得了学生和同行的认可。2021年,刘杰同志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并获得工科类一等奖。 在公共服务方面,刘杰同志承担作物遗传育种系的日常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认真研读国家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另一方面,严格值守,全天候监控和排查涉疫紧急情况,保障疫情信息的上通下达和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在今年疫情突发的前几周,由于疫情发展态势不明朗,刘杰同志24小时吃住在办公室,保持战斗状态,随时准备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初心与使命。 于永洪 于永洪,农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2019年至2020年担任本校农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宣传委员、2020年至今担任农学院作物生理与栽培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党支书。 坚持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在任职期间,带领支部成员以各种形式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开展高校示范微党课学习、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好文分享、红色书籍阅读分享,组织了多次线下线上参观展览、观看红色影片等;2020年参加了学校里的党员骨干培训班,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 坚持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加强党内组织生活:组织开展旧衣捐赠活动,为贫困地区传递温暖与幸福;疫情期间,组织支部成员为建大封控同学收拾必备学习用品,解决燃眉之急;开展多次不同形式的谈心谈话,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本科期间多次赴内蒙古、北京市怀柔区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致力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读研期间,赴河北省吴桥县刘表小学进行了以支教为主的社会实践,助力保障乡村的教育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志愿活动,见证党的百年荣光。 苌淑敏 苌淑敏,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曾任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团支书、小麦研究中心研究生团支书,自2020年10月至今任小麦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身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她严格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把严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她注重将党史、校史和中心文化相结合,连续2年组织联动10个党支部开展系列纪念蔡旭先生活动,累计覆盖200余人次;作为党支书,全年开展理论学习15次,累计组织政治学习50余次,构建起“深学常学实学”机制;深入实施党支部“七个一”工程,开展读书会6次,讲党课3次,办实事2次,采访老教授1人;利用趣味运动会、新年联欢等活动凝聚师生,获农学院趣味运动会团体第三名,网红春联被校内外媒体报道,支部影响力、引领力进一步提升。 作为农科研究生,先后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累计参与发表学术论文4篇。 她注重“红专并进”,作为我校博士宣讲团讲师,开展党史宣讲覆盖100余人;新冠疫情爆发后,她不仅设计“主题党日+微党课”活动,还主动投身“战疫情、保春耕”一线,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开讲啦》栏目组专题报道;此外,她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先后荣获北京市红色“1+1”一等奖和第十一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胡元峰 胡元峰,现任农学院特用作物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曾任校研究生会部长、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5班班长、农学院特用作物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团支部书记等职务,2019年至2022年担任本科生课程助教。 从2021年5月担任支部书记以来,累计组织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11次,结合“三带”工作模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13次,辐射带动特用中心学生累计200余人次,引导同学积极践行责任担当;累计发展正式党员4人、预备党员3人、吸收入党积极分子2人;组织支部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以特色甘薯品种为抓手,开展了10余次田间种植培训,在2021年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延续农学院党委作为红色“1+1”科技行动发源地的优良传统;作为口述史小队队长,带领队员完成对中国杂草学界泰斗,李孙荣老先生的口述史访谈,将5个多小时的音频整理为1.2W余字的文字稿,并撰写3000字宣传稿,充分发挥学院“五老”作用;作为一名甘薯遗传育种的博士研究生,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发挥所在甘薯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宣传甘薯科普知识,面向农学院新生同学开展甘薯品鉴活动,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甘薯科普宣讲3次,以实际行动引领青年成长。 张莹 作为农学院专职组织员,从事党务工作4年,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原则,做好党组织的“守门员”。在分党委的指导下,制定完善《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发展党员指南》等文件,规范完善发展党员程序,把好党员发展质量关。开展20期二级党校培训班,精心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以提高培训质量,共计培养了433名入党积极分子、363名发展对象和408名预备党员。开展党务培训6次,督促、指导28个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 积极投入,做好党组织的“宣传员”。撰写学院新闻130余篇。担任形势与政策课讲师,讲授《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程21次,覆盖1900余名本科生。主编学院党刊《初心》。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1项、基层党建创新项目1项。协助做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全体教职工理论学习。实施推进学院“五老”资料采集工程,努力讲好农大故事。 踏实肯干,做好党组织的“服务员”。扎实组织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同心抗疫 党旗飘扬”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实施“七个一”党支部建设工程。积极准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先进校评选,协调组织学院党委换届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活动,获北京市一等奖、三等奖。指导学生党支部成功申报了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党员标兵”,协助成功申报了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莹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