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专栏】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张璇 | |||||||
|
|||||||
张璇,2011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在大四上学期保研加入杨小红教授的实验室,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硕博连读学习期间的主要课题是玉米穗行数基因KRN2及其水稻同源基因的功能解析,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将该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除此之外,还以共同第一作者在BMC Pla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共同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等期刊参与发表4篇文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两次、二等学业奖学金三次,努力完成自己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多次参与国内外玉米学术交流活动。 踏实肯干,学会思考 最初加入实验室的时候,张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科研目标,也没有系统的科研思维。主要听从杨老师的实验安排,按部就班地去完成科研任务,但这一阶段也正是她打好基础和建立科研思维的过程。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张璇逐渐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可以独立思考,安排自己的试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做和想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只做实验但不去读文献或思考的话,可能都只是在蛮干;但只停留在想的过程中,不去实践的话也无法真正的发现问题。 团结合作,集思广益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育种,因此会有大量的团队协作工作,包括取样、授粉等,需要整个实验室协调完成。张璇进实验室后也是通过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去学习和了解玉米相关知识,这使她学习到的知识不只局限于自己课题相关的东西。此外,张璇的主要课题也是和师兄合作完成的,在完成自己主要负责部分的同时,不断进行实验技术和研究思路的交流,共同推进整个课题的发展。 永不言弃,柳暗花明 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难免的会遇到瓶颈,在实验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杨老师带领大家积极与其他老师交流。在漫长的文章投稿过程中大家有时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但杨老师始终坚持,不断鼓励大家,把要修改的问题一步一步拆解,快速梳理好,一起解决问题。 十一年的农大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在这一段特殊的旅途中,张璇的思想、知识、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今后,她将继续在农大这一先进的科研平台上锐意进取、不断进步,争取未来在科研领域再创佳绩,为祖国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责编:刘文静 赵雪晴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