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专栏】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崔吉晓 | |||||||
|
|||||||
崔吉晓,女,汉族,1989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奖学金等。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坛最佳展示奖、中国作物学会四校作物学科博士生论坛二等奖。 严格要求,挖掘学习与科研潜力 我始终保持热情主动学习。认真完成培养方案上的专业课学习,积极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想法、破解疑团,夯实专业基础。同时结合课题需要,加强生态学、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为科研实践服务;加强农济、社会学方面课程的学习,提升宏观思维;加强对我国和世界农业现状与科技发展的了解,增强对农业的整体把握。经过认真学习,我4年的GPA为3.72。我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是“作物种植系统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需要具有宏观思维和对种植系统全面了解的工作。多年的田间研究工作,使我积累了大量的田间工作经验,对我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帮助很大,让我能轻松的在田间试验上完成工作,有更多的时间来看文献,学习方法,培养思维。2017年,我申请了国际交流项目,在导师的支持、同学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交流的机会。在博士期间,共同发表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2篇,累计影响因子14) 积极锻炼,提升管理与协调能力 多样的科研管理工作、学术交流活动使我的博士生活变得丰富了很多。我曾担任“十三五”粮丰项目第三课题和第十课题子课题的课题联系人,协助完成了课题申请、立项材料的准备,课题会议的举办,课题总结材料的提交等工作。对课题研究内容的深入了解,跟课题内各位合作老师的沟通,使我对课题的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各研究单位的进展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参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2017年度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第三方评估”工作,作为此次调研工作的主要秘书,我负责组织行程,联系专家与当地负责人,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实地调研了3个省6个县,对我国的轮作休耕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博士期间参与的多次国内会议,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更多同行在做的内容;去英国洛桑实验站和美国农学会南部分会参加的国际会议,更是对全球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未来专业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 锐意进取,拓展实践与处事技巧 实验室采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在这期间,我担任了实验室的办公室主任,协调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组织各种活动,这使我的计划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2017年参加了我校组织的红色“1+1”社会实践活动,去山西省灵丘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我们整个小队默契配合,认真工作,与村民和当地的小朋友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小队的工作更是得到了认可,获得了“中国青年报百强实践小队”“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在生活中,我为人厚道、干事踏实,与同学相处融洽,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经常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待人处事中尽量为他人着想;保持激情,乐观积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努力提升做人说事的方法和艺术。 在我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能够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对我来说既是对我四年博士科研学习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我将更加努力,秉承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积极为三农服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