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 传承有我 | 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微宣讲 | |||||||
|
|||||||
为积极响应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农大故事”思想引领行动工作方案》,农学院党委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以新时代“样板党支部”创建为契机,以学校一百多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学校厚重的五四历史为主要内涵,以主题宣讲为方式载体,持续感染、引领和激励支部成员,不断提升党支部思想引领和政治功能建设。 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精心谋划,认真选材,根据校史馆提供的材料,组建了一支由10名党员组成的“五四精神 传承有我”宣讲团。通过主题宣讲活动进一步深化、细化对支部成员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引领,激励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进一步推进“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以下是宣讲内容: 支部书记:杨勇琴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义义革命的开端。在这次运动中,农大(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师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 组织委员:赵天瑶 “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北京,目的是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当得知中国代表团竟准备在卖国“和约”上签字的消息后,北京大专院校学生首先起来用行动表示对帝国主义,对北京政府的无比愤慨。 宣传委员:高永泽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为首,邀集其他12所大专院校的代表开会。通过四项决议。其中一项重要决议是:定于5月4日下午在天安门举行学界示威大游行。这是“五四运动”前一次重要的准备会议。派代表参加这次会议的12所院校是:北京高师、北京农专、工专、医专、法专、中国大学,民国大学、汇文大学、朝阳学院、铁路管理学校、税务学校、高等警官学校。 纪检委员:霍美英 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等十三个学校,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会议,决议当天下午在天安门召开大会事宜。5月4日下午,13所院校学生3000余人,冲破反动军警组绕,齐集天安门举行大会,会后游行,进入曹汝霖住所,火烧赵家楼,遭遇反动军警的镇压。 中共党员:蔡明浩 此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集会,声援北京学生,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席卷全国。不久,北京政府公然下令取缔一切爱国活动,激起了群众更大的愤怒。6月3日起北京学生掀起更大规模的行动,成千上万学生上街游行、宣传。遭到反动军警镇压,被逮捕的学生达800余人,北大校园成了临时监狱。据现有资料得知,被捕者中有农专学生罗家楷。 预备党员:蔡思阳 农专校长金邦正、农专全校师生起而声援营救。为了支援学生运动 、农专学生发动捐款,仅6月初,农专学生捐款现洋80元,票洋40元(全市共捐现洋2426元,票洋819元),教职员捐款100元(票洋)。6月下旬,农专学生在北京第一舞台举行募捐义演(参加义演者为北大、清华、高师、农专四校)。王步铮告诉记者,此次义演《剧目说明书》原件由中国革命馆珍藏着。 预备党员:王春予 “五四”点燃的烈火蔓延不断,农专师生的行动一直在继续。在采访中,多年研究校史的王步铮先生介绍说,1919下半年,农专学生胡子昂等自编自演话剧《鹊巢鸠居》在京公演引起群众强烈反响。胡子昂在公演大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决不能做亡国奴,大家要齐心起来救国。” 预备党员:姜宏伟 1920年1月,日本人驻北京大使向徐世昌的北京政府提出山东问题由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直接交涉的照会,引起全国各界一致反对。农专学生会印发传单,反对“直接交涉”,呼吁全国同胞奋起反对北洋政府断送山东的卖国政策。 预备党员:薛天玺 1921年,在邓中夏同志的指导下,我校成立了以杨开智(杨开慧胞兄)同志为组长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2年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4年建立了我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平民教育演讲团”,组织学生到郊区工厂、农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农转学生积极参加。1920年5月,农专学生创办《醒农》半月刊,是农专学生在五四时期进行农民运动的重要活动之一。《醒农》的发刊宗旨是:“促人民之觉悟”,“谋农业之改进,”是“五四时期”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发行国内外。 中共党员:李少华 农大是始终站在“五四运动”前列的学校之一。(当年13院校,大多现已消失,仅存三、四所)。这是农大的光荣和骄傲。在“三.一八”、“一二.九”及解放前夕的反饥饿、反内战等历次反的爱国运动中,我校师生始终勇敢地站在运动的前列,为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共党员:杨勇琴 如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我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型大学。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农大青年人要弘扬五四精神,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张莹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