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课西行互联课堂,五校师生共享“云端”|作物育种学“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第6讲跨校开讲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教司“慕课西行2.0”行动号召,落实我校“百门课程面对面”重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在线课程建设与核心课程建设的良好基础,通过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等形式,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发展。4月8日下午,我院“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活动在西校区思农广场全景教室举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第九章 诱变育种》实现跨校开讲。课程由农学院邢界文副教授主讲,农学院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李保云现场主持,并欢迎来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西藏农牧学院的4所兄弟高校师生代表参与联动。
邢界文老师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课程讲授:诱变育种的基础、生物学诱变技术以及理化诱变育种方法。详细讲解了诱变类型、诱变育种的特点、诱变材料的选择、诱变处理方法以及诱变后代的选择和诱变育种的程序等,通过分享从1904年到20世纪后期的诱变育种成效,尤其是太空诱变育种在培育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的突变品种中的应用成果,强调生物诱变在现代作物育种中的关键作用。教学过程中,邢界文老师通过引入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的研究成果,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此次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科研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素养,借助科学家案例深化“三农情怀”教育,强化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此外,邢界文老师还向线上线下师生系统介绍了《作物育种学》课程建设成果,涵盖教学团队构建、课程设计优化、知识图谱开发及“AI智慧空间”建设等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高质量同步课堂成为现实,通过云端赋能深化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本次教学活动依托“教育部农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教育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虚拟教研室”三大平台,对接教育部植物生产类“101计划项目”,协同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农学院分中心支持,打破空间壁垒,进行了一次在“互联网+”背景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索,实现了黑龙江、山西、内蒙古、西藏等地五校联动,依托智慧教学平台达成实时交互,参课师生在跨校共学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慕课西行”是教育部倡导的重要公益教育行动,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该行动以智慧树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异地同堂”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云端共享,有效缓解中西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此次同步课堂实践,既是我校支持中西部教育发展的精准举措,也是探索“智能+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这种跨域协同机制将有助于提升涉农人才培养精准度,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创新动能,构建起“东西联动、资源共享、发展互促”的良性生态体系。
本次教学活动中,农学院农学221班的37名同学和我校新入职的2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现场学习,来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西藏农牧学院的15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了同步课堂全景互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