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青年论坛顺利举行 | |||||||
|
|||||||
11月2日,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青年论坛(第二期)在新楼2060会议室顺利进行。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副院长曾昭海、副院长张海林等三十余名学院师生线下及近百名师生线上参加了本次活动。 孟庆锋首先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出发点,指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学院青年教师的了解,碰撞学术火花、促成科研合作。本次论坛邀请了王洪亮、尹小刚和李芳军三位老师作报告。 王洪亮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生物质炼制——从农业废弃物到农业绿色、高值投入品》。报告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入手,系统介绍了木质纤维素在农业领域高值利用的方法、路径和具体机制,着重汇报了课题组近几年利用秸秆等生物质在制备可降解地膜、绿色农药和缓释肥料等方面取得的系列进展。王洪亮提出生物质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新的增长点,也是架接农业和工业的桥梁,未来有广阔发展空间,期待与各位老师深入开展合作。 尹小刚副教授做了题目为《大豆轮作系统丰产减排增效的协同机制与调控技术》的报告。在国内大豆消费缺口增加、气候变暖带来粮食产量下降的背景下,课题组通过定位试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模型模拟和区域示范等一系列的研究,以期解决大豆单产低以及轮作系统减排增效机制不清这两方面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大豆轮作系统可持续发展。在报告中,尹老师对自己当前的工作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给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给在座师生提供了不少灵感。 李芳军副教授以《棉花抗旱耐盐分子及化学调控机制》为题给大家做了精彩报告。我国盐碱地面积较大,而棉花由于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被誉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先锋作物”,因此揭示棉花的抗盐碱机制尤为重要。研究课题不仅提出了有关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及激素类小肽物质参与棉花胁迫应答的具体途径,还在氧化锰调控棉花应答干旱和盐碱的生理分子机制上取得了不错进展。在汇报的最后,李老师对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棉花抗旱耐盐栽培技术的期望。 本次论坛得到了学院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领导的大力支持,论坛氛围高涨,掌声不断,参会者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 (审核:王洪亮)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