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英才】国奖获得者刘婧含——风雨同舟,犹记朝夕晚霞 | |||||||
|
|||||||
刘婧含,女,汉族,中共党员,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19级博士 。入校以来主要围绕“玉米染色质重塑因子DDM1及其互作蛋白RPA1C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研究课题开展工作,目前已参与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7.715。研究生学习期间,先后荣获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二等学业奖学金。 风雨同舟,犹记朝夕晚霞 不知不觉,从研究生入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年,刘婧含从本科开始进入到贺岩老师课题组,加入到He lab这个朝气蓬勃的实验室。在贺老师积极乐观、认真工作态度感染下,在课题组同学们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的氛围带领下,使得她得以成长和有所收获。一个好的实验室氛围,对于科研来说,是事半功倍的。无论是和老师交流过程中所得到的尊重、支持与鼓励,还是与课题组其他每位同学相处时的共同探讨、一同进步,这些对刘婧含硕博期间的成长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信任使人长大,珍惜使人成熟,认可让人成长,感谢每一位在我们科研途中与我们齐头并进的人。” 科研是一门浪漫的事业 科研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影响实验过程的因素很多,很难很肯定地说什么事情是百分之百顺利的,尤其这种靠天吃饭的专业,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会有害怕和压力,但是刘婧含觉得,与其考虑太多一步也跨不出去,倒不如“在目前的情况下尽力做到最好”,只考虑这一件事。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确切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成功一半了。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探索,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研究的那个“基因”的人,每天走向新的路,她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件浪漫的事;因此,“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提问,放弃提问的瞬间,科研的浪漫就戛然而止了。” 带月荷锄归,但使愿无违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玉米作物来说,科研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更需要回归大田,一切的数据来源都离不开大田,需要田间实地的表型观察来对自己的基因有更深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刘婧含总会收获颇丰。同时,田间工作也是充实而快乐的,让她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幸福感。 在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愿每一个人在科研路上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责编:刘文静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