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一路向“滇”,助力扶贫 | |||||||
|
|||||||
响应校团委“稼穑之路—农科学子助力精准扶贫”的号召,12名来自农学院和1名来自植保学院的大一大二同学组建了赴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的实践小队,致力于调研当地精准扶贫实施情况,收集扶贫路上的优秀经验和感人故事。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以及三天三夜的车程,一路“滇”实践小队于7月19日傍晚抵达海拔2300米的永胜,并和当地的农业局副局长见面。 和吕副局长交谈之后,我们了解到当地的特殊性。我们所要去的六德乡几乎全是土生土长的傈僳族人,能听得懂汉话的村民很少;房子离散坐落于山里,家家户户都没有厕所,当地人多半不洗澡;恰逢最近雨季,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暴雨天气需要停止调研;乡镇里面几乎没有旅馆,我们不得不住在县里,但县里到乡里要一个多小时路程,只能选择包车进山,一天要至少300元车费……这些情况给我们的调研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结束和吕副局长的交谈之后,我们召开了紧急会议,将行程压缩至四天,增加每日工作量。 7月20日上午,小队分为两组行动。一组旁听关书记召开的全体扶贫员的扶贫培训大会,并在会议结束之后随机采访了几位扶贫员。在介绍了自己的调研员身份之后,小组成员询问了扶贫员对现行扶贫政策的看法和自己所在村扶贫情况、村民配合情况、不同村的扶贫思路、扶贫道路上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扶贫员耐心的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另一小组则去采访了负责整理扶贫档案这方面工作的刘丽云姐姐。刘丽云姐姐为我们讲解了永胜县的扶贫政策之余,也为我们讲述了她在扶贫一线遇到的各种故事,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我们感到震惊,也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7月20日下午,农业局的杨叔叔带我们参观了三所永胜县特色的产业园区。虽然永胜县交通不便,但自然资源丰富,产业扶贫做的很成功。第一所是丽江三川有限公司,其旗下发展了四家子公司,经营生猪养殖、水果蔬菜药材的规模化种植、蔬菜冻干、食用菌脱水、火腿制作等,构建了一个自循环体系。即使是生产产生的废物也可以得到利用,不仅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第二所是天天生物有限公司,利用永胜县程海湖天然的螺旋藻资源,生产蛋白含量很高的螺旋藻片。公司的一位叔叔带我们参观其无菌车间的生产流程,了解了无菌车间的严格标准。第三所是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注重野生菌的种植和罐头制作。负责人先后带我们参观了朝鲜蓟的罐头流水线后和食用菌种植示范大棚,企业联系金融机构,以贫困户名义取得无息贷款,公司作为担保人,建立扶贫示范棚。如果贫困户自愿到公司工作,可得到工资和分红;不愿意工作的也可得到一年3000元的收益。 7月21日和22日,小队在永胜县农业局的带领下前往河腰村、华祝村的四十家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窄窄的山路,一面是悬崖,一面是断壁,宽度只够过一辆车的道路还有许多90°到180°之间的转弯,一路颠的我们心惊胆战。下车之后,我们从主路下到土路,在村民的引导下找到去农户家的路。在调研中发现,村里面傈僳族的家里都没有厕所,电器也比较少,烧柴做饭的人比较多。村民种植出来的东西不愿意拿到外面去卖,不敢和外人交流。山里面交通非常不方便,土路很难走,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更加困难。现在修了主路后,可以通到镇子里面,情况比原来好多了。 7月21日上午,其中三名队员专访了负责扶贫的关书记。关书记在基层工作了二十一年,对永胜县各个村的情况十分了解,对国家的扶贫政策的理解也很透彻,有自己的看法。访谈过程中,他回答了我们关于永胜县扶贫方面的各种问题,反映扶贫文件过多会大大减少了他们下乡的时间,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他认为,只有十分了解基层的实际,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 7月23日,一路“滇”小队在永胜完成了信息的整理和录入工作,并于24日早离开了永胜。 此次“稼穑之路—农科学子助力精准扶贫”的扶贫调研,使我们见到了大山里傈僳族的生活状况,也真切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作为一名农科学子,我们不能只靠着书本知识去想象农村的情况,要深入农户,深入扶贫一线,在基层积累经验,从农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助力精准扶贫。 实践小队 来稿 责任编辑 邴小涵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