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的7名队员乘上了从永康去沧源的客车,来到了第二个实践地点翁丁村——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进行对当地旅游业的调查和对贫困户的调研。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勐角乡,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生活着不到300户人家。佤族在古语中的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在佤语中,“翁”意为水,“丁”意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佤族村民对牛头有着特殊的崇敬,柱子,大树,甚至路边,随处可见牛头骨装饰。保存完好的佤族民风民俗民居,让翁丁村成为一个旅游胜地,但它却依然是个贫困村,而了解贫困的原因,帮助贫困的农户,反映贫困的真实情况,正是小队此行的主要目的。
小队抵达沧源县城后,在村副主任的带领下乘车进村。雨季频繁的降水导致了道路的泥泞崎岖,路况之险让队员连连惊叹,切身感受到翁丁村到县城交通的不便利。经过约两个小时的颠簸,极具特色的茅草屋映入眼帘,翁丁村到了。
由于白天村民需要干农活或参与村里公共设施的建设,只有夜晚才可以配合调研。时间不便和沟通障碍为小队活动的进展增加了不小的困难,但队员们及时调整了调研方案,为圆满地完成入户调查的扶贫工作,队员们延长了在翁丁村的停留时间,并决定利用白天的空闲更深入地进行旅游业的调查。
翁丁村的村名们平日里都用佤语沟通,并不是每位村民都会说普通话,万事开头难,第一个晚上,7名队员一同到一户人家尝试做第一份问卷,在村副主任的帮助下,第一次入户顺利完成。熟悉大致情况后,大家兵分三路,虽然沟通有一些障碍,但村民们十分配合,队员们耐心解释,每晚最多可以完成六份问卷。虽家家都有照明灯,但灯光昏暗,队员们常常不得不打着手电筒填写问卷和记录情况。通过调查,大家得知每户每年都能分得约2500元的旅游收入(村民轮流在寨门口迎宾或者守寨门等所得),大部分家庭都是低保户,粮食自给自足。许多家庭都有身体不好的老人或孩子,这也是压在他们肩上重担之一。调查过程中,村民们常为队员们沏上热乎的古树茶,许多村民在回答问卷中地问题之余,甚至主动地向队员们反映问题,提出建议。队员们不仅仅体会到村民们的清贫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积极乐观,越发觉得自己任重道远。
白天的时间,队员们在村中不断走动通过拍照记录了村中的道路、房屋的情况,采访了导游和游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在离开翁丁村的前一天,小队来到村委会,拜访了监督主任和村支书,向村领导反映了村民们的一些需求和建议,核实了村中的情况,并了解了扶贫工作的总体进展和旅游开发的状况。这个大山中的原始村落得到了国家的扶持,落后和贫困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就现状而言,翁丁村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翁丁村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远离了尘世的纷乱喧嚣。而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离开了翁丁,希望能尽绵薄之力让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永远地更好地存在下去。
[赴云南临沧社会实践小队 通讯员 来稿]
实习编辑 张吉瑾
|